  | 
                  
                  
                      代謝症候群又可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或是X症候群(Syndrome X)。這是一個牽涉多方面代謝異常的症候群。   | 
                  
                  
                    | 臨床常現病況 | 
                  
                  
                    
                        - 肥胖
 
                      - 胰島素阻抗 
 
                      - 葡萄糖耐受性不良(Glucose intolerance)
 
                      - 高脂血症
 
                      - 血液凝固異常
                        (包括血中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type I的濃度升高) 
 
                      - 高尿酸血症   
 
                     
                        代謝症候群之併發症 
                        
                      代謝症候群的成因 
                        學者們在探討代謝症候群致病機轉的過程中發現內臟脂肪的堆積為其主因。而目前認為代謝症候群不是由單一因素所造成,其中肥胖及胰島素阻抗是最重要因素。 
                      診斷依據 
                      根據美國國家心肺及血液協會所屬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ie NCEP)提供了這個症候群的定義: 
                      
                          - 男性腰圍(wrist circumference)>40吋(101.6cm)(90cm)
 
                            女性腰圍(wrist circumference)>35吋(88.9cm)(80cm) 
                        - 空腹血糖值大於或等於(≧)110 mg/dl
 
                        -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150 mg/dl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 mg/dl
 
                           
                          女性<50 mg/dl 
                        - 血壓: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130 mmHg
 
                          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85 mmHg  
                       
                      上述五項中符合三項便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肥胖的形成分為兩大部份  | 
                  
                  
                    | 環境因素 | 
                  
                  
                    
                        - 高能量的飲食
 
                      - 活動量減少
 
                      - 藥物
 
                      - 生活壓力
 
                      - 社經地位
 
                      | 
                  
                  
                    | 遺傳基因 | 
                  
                  
                    
                        - 瘦素(leptin):瘦素受器(leptin receptor)的基因缺陷。
 
                      - 肥胖基因:位於第2,10,11,20號的染色體上。
 
                      - 候選基因:B2-adrenoceptor;hormon sensitive lipase;
                        tumor necrosis factor;α-uncouple protein-I;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2)。 
 
                                        一般肥胖的人瘦素基因都是正常的,而其肥胖因素多半是一個主要基因配合一些候選基因共同改變脂肪組織的功能繼而造成肥胖。 
                      - 其他:例如華人粒腺體去氧核糖核酸(mtDNA)的第16189位置的變異(T→C Transition).USFI的變異也跟華人的type Ⅱ DM及代謝症候群有關。 
 
                      - 營養基因學:
                            
                              -  這些基因有的是經由基因和基因的交互作用(eg, B-3-adrenoceptor和uncoupling protein-I). 
 
                               
                              - 有的是經由基因和環境的交互作用(eg, B2-adrenoceptor和身體活動)來造成肥胖的。 
 
                             
                       
                     
                         
  | 
                  
                  
                    標準體重的算法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 身高(公尺) × 身高(公尺) × 22 ± 10%
 
                      此公式僅用於成年人,不論男女,在標準體重加減10%的範圍內,皆屬於正常體重範圍。 
                      測定卡路里的攝取量 
                      
                          - 維持理想體重的需要量:
 
                            輕度工作者:30卡/公斤 × 體重  
                            中度工作者:35卡/公斤 × 體重  
                            重度工作者:40卡/公斤 × 體重 
                        - 依活動程度所需熱量:
 
                                
                              為減輕體重者:20卡/公斤 × 體重 
                       
                      減輕體重的方法  | 
                  
                  
                    | 飲食療法 | 
                  
                  
                    
                        - 飢餓療法
 
                      - 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性飲食。
 
                      - 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性飲食。 
 
                      | 
                  
                  
                    | 藥物療法 | 
                  
                  
                    
                        - 食慾抑制劑
 
                      - 大體積形成劑
 
                      - 飲食的輔助劑
 
                      - 緩瀉劑
 
                      - 精製的營養劑
 
                      - 其它(人工甘味、內分泌素)
 
                      | 
                  
                  
                    | 物理療法 | 
                  
                  
                    
                        - 按摩器
 
                      - 鹽水繃帶
 
                      - 三溫暖
 
                      - 電子波
 
                      - 減肥帶 
 
                      | 
                  
                  
                    | 外科療法 | 
                  
                  
                    
                        - 小腸部份切除
 
                      - 皮下脂肪切除
 
                      - 胃部的縮小術(縫合) 
 
                      | 
                  
                  
                    主要對策:養成佷好的運動習慣(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目前科學上已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中等程度以上的運動量可以使孩童、中年及老年族群代謝症候群的發生減少,因此不難想見在預防代謝症候群上運動的重要性。除了在生活的餘暇中養成規律的有效運動習慣外,更要在每天的生活中為自已找一些運動的機會。首先我們來談什麼是有效的運動呢?所謂有效運動乃是指能讓自已的心肺耐力及肌力,在運動的過程中得到適度訓練並進而增強的運動。 
                        至於其運動的方式則不拘,但是仍應注意在活動的過程中,儘量避免運動過程中所會帶來對關節的衝擊及傷害,像騎自行車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若在生活中缺乏運動時,也應在每天的生活中為自已找運動的機會,諸如:把車停遠一點,或在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時提早一站下車,或者上下樓梯時多用雙腳取代電梯等,而待這樣的行為一旦養成後,也將不知不覺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為我們創造出許多運動的機會。  |